沒有統計,但印象中,香港厲害的業餘跑手不少都來自醫護界。最近讀了早前出版的跑者訪談錄《我跑故我在》,卻發現台灣的跑圈風景大異其趣,書中好幾位跑者都來自飲食行業。
台灣的吃,對我來說即使稱不上魂牽夢縈,也肯定是印象深刻。撇除大眾最愛的名店及小食,台灣茹素風氣之盛叫我和蝦嫂非常欣賞,素食餐廳總有一間在附近。例如每次到台北,我們都喜歡到信義區一家叫「果然匯」的素食自助餐店。通常香港的素食自助餐只能小規模經營,但這店卻比香港正常酒店自助餐的規模有過之而無不及!
就算說到跑步,台灣的食店也不是與之關係全無。其中最著名的當然是「森林跑站」,不少香港跑友來到台北也會特意去朝聖,甚或到旁邊的大安森林公園跑它一跑。至於我在幾年前曾在參加台北馬拉松之前光顧一間叫「Rest & Run」的店,當時它號稱是全台第一家跑步主題餐廳。記得當年我們還餐廳經理聊得頗為愉快,還獲贈據聞有助提升表現的梅子飯糰。結果我吃了,還真是跑了個PB回來。
及至看紀錄片,說的是兩年前的《透視內幕:突破全馬》,當中也有一位好手就是一家老字號冰淇淋店的傳人。及至剛看到《我跑故我在》,看到好幾位主角的正職是廚師、烘焙師,才知道台灣跑步界與飲食業實在水乳交融得異常精彩。
汪曾祺說:「四方食事,不過一碗人間烟火。」飲食看似平凡,但因為人每天都需面對,其實當中也隱含不少人世道理。就像「最速廚師」陳維慶(全馬紀錄2:33:41),就從飯店主廚的工作領悟到「自知之明是跑者和廚師同樣具備的條件」——跑者要清楚自己的配速實力,正如廚師夠經驗也不用每次試味。
也像烘焙師邱弘裕,店中出品堅持選用品質好的食材,只因他相信烘焙就像跑步一樣,要質量並重才有進步。又有廚師因為業餘愛跑,有意無意就將跑者的需要融入了出品之中。如經營咖喱餐廳的沈嘉茜,店中出品不用馬鈴薯或太白粉,醬汁反而變得鮮美而不稠膩,更是奉行低醣飲食跑者的福音。
《我跑故我在》的副題是「16位職人跑者的馬場人生」,裡面當然不乏香港跑者也有聽聞的高手如吳文騫、謝千鶴、曹純玉等。不過老實說,也許高手的故事總不時聽聞,反而一些沒那麼知名的跑者故事每每更加特別而動人。上面所說的飲食業中人固然是例子,《我跑故我在》另外來自五湖四海的職人跑者故事同樣令我頗有印象,例如主持廟宇的「臺灣超馬三太子」胡樹名,因緣際會開展超馬之路的故事就令人一讀難忘。
也許因為我也寫過若干跑者專訪,故對此事之難不無體驗——寫一篇半篇跑者故事若然不難,寫同一作者寫十篇八篇,卻要篇篇各自精彩有變化就非常不容易。長跑說穿了大家的心態、訓練法未必有很大分別,作者寫不同的跑者只能探究他們各自的背景,察看他們細微而獨有的性格。猶幸身為運動媒體網站「動一動」總編的鄭匡寓,今次頗為成功的寫出了十幾位跑者的十幾個不同面貌。
在本書的推薦序中,徐國峰教練認為運動文化能夠普及發展,有三項工作很重要:辦比賽、辦教育、寫故事。對此,我相當認同,尤其是「寫故事」。這點並不起眼,但想來不少人起跑,又或是咬緊牙關沒有放棄,往往就是心中某個故事片段甚至某句格言。因此,我認為各位不妨一讀《我跑故我在》,十六個故事,總有一兩個會說到你的心坎裡。
原刊於2020年10月號《Sportsoho運動版圖》雜誌
蝦叔專欄「巴克利一頁」